来源:中国法治宣传维权网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岁月的长河中,书籍宛如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着人类前行的道路。
读书,于个人而言,是一场灵魂的洗礼与升华。它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领略无限的风光。古代匡衡凿壁偷光,家境贫寒却渴望知识,他借着邻家的微弱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最终成为一代名臣。匡衡的故事,让我们明白,读书可以跨越物质的匮乏,为心灵点亮希望之光。
书籍是人类思想的火炬,点燃了无数灵魂的火焰。读《论语》,我们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领悟到谦逊好学的态度;读《孟子》,我们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中感受到坚韧不拔的毅力;读《史记》,我们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家绝唱中,领略历史的波澜壮阔与人物的风云变幻;读《红楼梦》,我们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中,看中国封建社会的全貌,体会书中人物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生命的感慨;读《百年孤独》,我们从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中,了解到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变迁,感悟对人性、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读《简·爱》,我们从中看到女性自强不息和对平等爱情的追求;读《理想国》,我们能与柏拉图一起探讨理想社会的构建;读《资本论》,我们能了解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读《瓦尔登湖》,我们与梭罗一同感受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读《全球通史》,我们与斯塔夫里阿诺斯共同探索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读《物种起源》,我们能与达尔文探讨物种的进化过程和自然选择的理论;读《时间简史》,我们能与霍金探索黑洞、大爆炸、时间旅行等深奥的科学概念。这些经典著作,如同一座座智慧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困境中获得力量。
书籍点亮了欧洲文艺复兴之光,承载着古希腊罗马智慧与结晶。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重新发现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经典,通过阅读与研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推动了科学、艺术、文学等各个领域的大繁荣。莎士比亚的戏剧、达·芬奇的绘画、哥白尼的日心说,这些璀璨的成果,都离不开书籍的滋养。书籍成为人们思想解放的催化剂,让欧洲从黑暗的中世纪走向了光明的近代社会,从而奠定了西方文明的辉煌基础。
读书铸就伟人风范,知识引领民族复兴。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上,有这样几位伟人以读书为武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毛泽东主席一生酷爱读书,从韶山冲的私塾到长沙的师范学校,再到后来的革命生涯,书籍始终是他最忠实的伴侣,他用读书坚定信念,用知识指引方向。在那个风雨如晦的旧时代,毛泽东宛如天际最璀璨的星辰,以其无畏的胆识和卓越的智慧,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引领中华民族挣脱枷锁,挺直脊梁,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古老的华夏大地在东方焕发出磅礴而耀眼的新光。据党史专家不完全统计,毛泽东一生读书9万多册,涉及政治、军事、哲学、经济、文艺等众多领域。在去世当天,他仍在阅读宋代笔记《容斋随笔》,去世时身边还放着一本《三木武夫及其政见》书籍。周恩来总理在南开学校读书时,便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他一生勤勉,以渊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智慧,为国家建设和发展鞠躬尽瘁,赢得了世人尊崇。习近平总书记自幼热爱读书,从陕北的梁家河村,到清华大学的校园,再到后来的从政之路,书籍始终伴随着他。他用读书来提升自己的修养,用知识来指导国家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伟人的故事,让我们懂得,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更是为了托举中华民族的未来希望。
读书让思想碰撞出火花,文化能够唤醒民族灵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源于他深厚的学识与对民生的深刻洞察;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改革勇气,也来自于他对古今治乱兴衰的深入研究。梁启超笔下的《少年中国说》犹如一声惊雷,振聋发聩:“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为了国家的未来,他唤醒了无数沉睡的同胞。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等文章,犹如一枚枚炸弹,投向“吃人”的礼教社会,穿越岁月的长河,回荡在历史的天空,唤醒了沉睡在旧梦中的人们,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投身于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他们的故事,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在我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篇章。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启迪着每一个人的智慧。从爱因斯坦相对论到霍金宇宙学,从达尔文进化论到屠呦呦青蒿素,这些伟大科学发现与创新成果,都离不开科学家们对书籍的深入研究与探索。他们通过阅读前人的著作,汲取灵感,开拓思路,最终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深知读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塑造灵魂的过程。他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鼓励人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励志,在实践中成长。他的读书理念,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明白,读书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书籍是人类情感的港湾,慰藉着每一个孤独的灵魂。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到疲惫和迷茫。而一本好书,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陪伴在我们身边。读到泰戈尔的《飞鸟集》,那些简短而优美的诗句如同清泉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句诗道出了生命的真谛,让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内心的宁静。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感受到诗人对生命、情感与自然的无限眷恋,对往昔的追忆和不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首诗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震撼了世界诗坛,成为了传世佳作,历久弥香,让每一个阅读者的心灵得以滋养。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每一本书都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读冰心的《繁星·春水》,我们能感受到母爱的温暖与童真的美好;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们能体会到平凡人在苦难中坚守的信念与勇气。读莫言的《红高粱》、《檀香刑》、《蛙》等作品,我们能领悟到人性的复杂与坚韧,历史的沉重与沧桑。这些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触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阅读中找到共鸣,在共鸣中获得成长。
书籍承载着人类的梦想与希望,让我们在平凡中发现闪光。央视一姐董卿,每天睡前读书一小时,正是阅读过的书籍,赋予了她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她在舞台上举手投足间散发着独特的书香气质。她主持节目时,语言行云流水,博引旁征,信手拈来,仿佛那些古诗词和经典名著名句早已融入她的血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她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化艺术的魅力,领悟到读书赋予语言的独特生命力。
在当今信息浪潮中,书籍是心灵的避风港。尽管网络信息丰富多姿,但却如同碎片化的拼图,难以拼凑出完整的世界。而书籍却能为我们提供系统的知识和深刻的思考。它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引导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无论是经典名著,还是现代佳作,每一本书都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读书,还能为我们营造一个宁静的港湾。当我们翻开书本,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可以与古人对话,与智者交流,让心灵得到滋养,让灵魂得到慰藉,让个人素养得到升华。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的这句诗,道出了无数读书人内心的壮志豪情。书的世界是如此浩瀚无垠,如同星辰大海,吸引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让我们以书为友,以墨为伴,让书香弥漫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书籍成为我们心灵的寄托,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让我们用阅读的力量,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