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治宣传维权网
安徽省青阳县乔木乡东源村位于青阳县乔木乡东部,现有14个自然村庄,20个村民组,总面积9.15平方公里,全村626户,户籍人口2151人,耕地面积3806亩,林地面积约8700亩。东源村党总支下辖两个党支部,现有党员93名。东源村以水稻种植为主导产业,并逐步建立了花卉苗木、林木,瓜蒌种植等特色产业的体系。村党总支坚持求真务实抓党建,创新方法促发展,2018年结合村情实际,确定了“灵秀之东 毓秀之源”党建品牌,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近年来,乔木乡东源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新思路,以“思政+”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主要从特色宣讲、文化育人、产业发展、环境治理四个方面发力,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同题互动。
思政+特色宣讲,思想政治工作“夯实根基”
乔木乡东源村高度重视文化铸魂的作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同时结合本村实际,深入挖掘本村特色,打造“田园课堂”“小院讲堂”“说事长廊”等特色宣讲阵地,让农村思政教育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田间地头上党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是东源村党总支书记黄卫平在向群众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的一幕。百姓在哪里,宣讲课堂就扎根到哪里。乔木乡东源村依托田园阵地,靠“乡音”传递“党音”,用“微宣讲”讲述“大道理”,以内容朴实、语言通俗的微宣讲全方位、多层次传递党的声音,充分发挥思想领航作用,不断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自2023年以来已开展“田园课堂”“微党课”等30余次,参与村民超1000余人次。
农家小院开讲堂。近年来,东源村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抓手,以群众急难愁盼为切入点,深入村民小组,走进农家小院,以“拉家常”的方式将有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惠民政策、移风易俗、村规民约等内容面对面进行宣传。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听理论宣讲、谈惠民政策,“小院讲堂”以宣传阵地“邻距离”推动思想传播“零距离”,让党的好声音、好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说事长廊话家风。结合东源村和美乡村建设,积极打造说事长廊,重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家训的重要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开展宣讲,以此作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依托。征集好家训、好家风,评选“最美家庭”“优秀书香家庭”“最美婆婆”等先进典型,开展最美家庭故事会活动,以身边人说身边事,以身边事感召身边人,呼吁大家培养优良的家风家教,让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升华为一种日常教育。
“思政+文化育人”,思想政治工作“潜移默化”
以村规民约作介传承淳朴村风。制定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对村里的红白事、孝老爱亲等提出了明确规范。村规民约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进去,激发广大群众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使乡风文明建设深入人心。同时,将村规民约全面运用到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活动以及文化墙上,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力量,让村规民约融入群众心里,让老百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以文化活动为媒赋能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底蕴优势,开展广场舞表演、戏曲表演、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等农民群众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周边众多村民前来欣赏参观,成为七里八乡共享的文化盛宴。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农村生活新风尚。2023年以来,乔木乡东源村先后组织了端午节活动、六一儿童节活动、青阳腔表演、读书分享活动等,大小活动共计40余场。在丰富本乡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传播了正能量。
以法治宣传当引助力法治乡村建设。东源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落实“四议两公开”为重点,开展依法治村、以德治村、村民自治工作。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有的放矢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将普法工作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各类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通过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训、“法律进村入户”等宣传活动,提高了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促进和保障了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思政+产业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强劲有力”
党建引领“定调子”,把稳发展“方向盘”。东源村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书记突破项目,以“头雁领飞”带动“群雁齐飞”,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突出党总支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召开村集体经济发展研讨会,理清思路、找准路径,形成“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同时,注重比武选优、以赛促干,积极参与村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好村子的“主心骨”、发展的“领头雁”、老百姓的“当家人”,把工作干得越来越好,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
产业升级“迈步子”,跑出发展“加速度”。产业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东源村因地制宜开发产业新业态。一是做好借绿生金大文章。借助乔木乡“九华黄精特色小镇”建设,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盘活林下资源,种植林下黄精200亩,带动周边60余户村民增收,优化农业特色产业布局,整合盘活村内零散闲置土地,种植30亩小蜜薯,并依托乡村振兴产业园平台,将小蜜薯加工成粉丝、小蜜薯干等,形成完整产业链。二是做好村企合作大文章。大力推行“党建+合作社+农户”模式,一方面,合作社以山场入股企业,发展林下黄精种植,未来计划种植700—1000亩。另一方面,服务好种植大户,增加村民收入。将闲置土地以300元流转给种植大户,发展特色产业,目前,种植瓜蒌400亩,金银花300余亩,水稻2000余亩,带动400多户村民增收。
民生为本“铺路子”,筑牢幸福“压舱石”。坚持集体经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反哺社会事业、民生福祉,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一是提供暖心福利。聚焦群众所期所盼,东源村以民生福祉为导向,面向失能、半失能及65周岁以上的留守老人,建立东源村“爸妈食堂”,为老人们提供免费中餐和晚餐,解决困难老人“吃饭难问题”,有效改善农村困难老人的生活现状,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养老服务。二是优化公共服务。聚焦阵地资源提升,建设大小文化健身广场共1225平方米,配备了多种健身器材,供村民健身娱乐使用。三是丰富文化生活。结合传统节日,为村民送去“四季村晚”“安徽省濒临失传剧种公益演出”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10余场;设置“身边好人榜”,形成了“老典型常树常新、新典型层出不穷”的良好局面,建设移风易俗阵地1处,开展“家风故事分享会”“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等活动20余次,有效推动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用实际行动让村民真切感受到集体经济与群众双增收的好处,不断提升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思政+环境治理”,思想政治工作“绿色高效”
以党建引领,谱写环境治理“动员曲”。东源村紧紧围绕“党建+人居环境整治”,多次召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题安排部署会议,要求村“两委”带领村党员扛起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先锋旗”,分组入户宣传环境整治要求和政策,通过党员亮身份挂牌包户等措施,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到环境治理中,引导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自觉开展庭院整治、维护公共环境,不断增强共建美丽家园的责任感和行动力,切实提升维护环境卫生的主人翁意识。
以先进带动,唱出环境整治“协奏曲”。近年来,乔木乡东源村在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的基础上,创新推出“积分制”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美丽庭院、文明家庭评比选优激励作用,让群众都能充分对标学习身边先进典型,比学赶超,逐步实现由“要我干”到“我要干”的思想转变,掀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先争优新热潮,促进村容村貌不断提升。
以志愿服务,奏响环境美化“进行曲”。东源村坚持问题导向,明确薄弱环节,聚焦重点区域,在常态、长效上下功夫。成立以党员干部为主要力量的志愿者服务队,引导广大村民共同参与到房前屋后人居环境整治中,定期组织党员志愿者和广大群众,拿起小铲子、刮刀、墙刷等工具,对村内墙面、变电箱、墙体等有张贴小广告的地方进行清理,对清除过程中受损的外墙进行重新喷漆、修复,全面推进村庄清洁行动。(程东建 施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