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法治宣传维权网
站在龙河口水库大坝之上,94米长的坝体如巨龙横卧山间,将万里烟波尽收眼底。七月的阳光倾泻而下,却在这片浩渺湖水前黯然失色——这是2025年盛夏,暂别案牍劳形,在万佛湖寻得一方清凉天地。
一、山水为鉴:在地质史诗中照见生命
万佛湖的岩层是凝固的时光。1.4亿年前的火山喷发,将炽热岩浆凝成嶙峋怪石,象鼻石昂首汲水,人头马昂首向天,每一道褶皱都诉说着地球的呼吸。
当游船划过"诸佛拜观音"的天然石阵,66座岛屿如翡翠散落碧玉盘,恍若《山海经》中描述的蓬莱仙境。老佛顶的"自生石碑"历经百年风雨,清光绪年间的"万佛名山"四字依然苍劲如初,让人顿悟:真正的永恒不在鎏金镀银,而在天地造化。
在火山岩观测点,辨认玄武岩的柱状节理!"地质学家曾测算,这些六棱柱状岩石每延米可承受200公斤拉力,恰如律师职业所需的坚韧品格。此刻山风穿石而过,竟与法庭辩论时的逻辑推演产生了奇妙共振。
二、田园牧歌:在烟火气中重拾本真
在梅福洞遗址,竹篱围就的菜畦里,汉代隐士梅福曾在此"种豆南山下",如今我们亦学着辨认紫苏与薄荷,将《诗经》里的"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化作指尖的清凉。当孩子把沾着泥巴的茄子举过头顶,忽然懂得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喟叹何等珍贵。
三、法意田园:在山水间重构精神原乡
漫步环湖骑行道,智慧公路的电子屏实时显示负氧离子浓度(21800个/cm³),恰似法律条文对权利义务的精准界定。骑行至周瑜岛,三国烽烟早已化作岛上的茶田阡陌,嫩绿的新芽在晨露中舒展,让人想起《民法典》第240条"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的权能规定——自然馈赠的山水,本就该是全民共享的永恒财富。
暮色中的渔舟唱晚,渔网在空中划出金色弧线。这场景与诉讼可视化图何其相似:经纬交织的线索终将打捞起事实的珍珠。有人问"为什么渔夫收网要慢慢收",我答:"就像法官断案,要真相浮出水面的时间。"
结语:永恒的未完待续
离岛时,游船播放大别山民谣:"前山陡来后山长哟,万佛湖水万年长。"这曲调与《法治进行时》的片头音乐奇妙共鸣。归途经过"龙河口精神"纪念馆,1958年20万民工肩挑手扛建坝的照片震撼人心——原来最伟大的工程,始于千万双平凡的手。
愿此趟山水之旅,成为"自生石碑"。当未来某日,翻开泛黄的《万佛湖游记》,能从火山岩的肌理读懂坚持,从温泉的氤氲悟出包容,从渔舟的弧线看见智慧,便是这片山水馈赠我们最珍贵的"法外正义"。
湖风渐起,吹皱一池星河。在这方山水法庭里,我们终将懂得:最动人的法理,永远生长在烟火人间。
乙已年七月初十于万佛湖
(程林 作者系安徽盛鸿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责任编辑 程东建